中国创新BD出海风已来|阿斯利康陈冰
以下文章来源于医药魔方Invest ,作者林怡龄
直播预告 2023.10.10 / 周二
主题:创新BD出海风已来,法律人要做好哪些准备?
嘉宾:王音 / 腾迈医药 TandemAI 总法律顾问
时间:10月10日 20:00 - 21:00
生物医药投融遇冷的2023年,BD出海潮却是来势汹汹,格外热闹。
医药魔方NextPharma医药交易数据库显示,上半年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的成绩突出,多达27起License-out交易,涉及国内24家企业,总交易金额超124亿美元,放在过去十年都是极为罕见的。
“要放在十年前或是五年前,中国license out交易的数量可能十根手指头就数得过来。”在产业深耕多年的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陈冰感叹道。
对于BD出海而言,今年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企业的License-out的数量首次超过Lincense-in。这在海外市场也成为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外媒的热门话题之一。
据陈冰分析,从2015年中国创新药发展至今,“创新药的发展走到了历史关口”,过去数年的积累已经到了爆发时刻。只是,在市场的检验下,并非所有Biotech都能将自家产品BD出海。
过去一年多,创新药投融资冲高回落之际,有人上岸,自然也有人还在水里裸泳。寒冬之下,无论是出于自救还是全球化发展,BD恰好成为了创新药含金量的试金石。而“欧美市场就相当于奥运会。”陈冰说,“足够优秀的选手才能去参加。”
如此形势下,今年以来,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的多个被投企业接连与全球化药企达成授权合作,占被投总数约四分之一,预付款累计超过5亿美元。
国内创新药企总体尚不具备BD能力之时,成立不到三年的阿斯利康中金基金凭借独到的眼光选中多个优质的被投,取得这一成绩并非偶然。
寒冬下的BD会如何变化发展?从选到“好苗子”,到陪伴biotech们选到好“体校”,进而出海参加奥运会,阿斯利康中金基金在其中又做了些什么?
陈冰为我们道出了他多年的深刻洞察以及阿斯利康中金基金投资的诸多逻辑。他表示,Biotech眼下的生存境况需要一分为二看待,但总体而言,理性且乐观。
陈冰目前担任阿斯利康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副总裁,兼任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深耕生物医疗行业多年,陈冰在在医疗健康领域公司产品战略、企业级产品商业化、BD及一级市场投资有着丰富的经验。联合合作伙伴中金资本,陈冰领导了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的建立,基金目前管理资产超30亿人民币,目标十亿美金。在加入阿斯利康之前,他在麦肯锡公司服务多年,专注于医疗健康及相关行业的战略咨询。
到欧美参加“奥运会”,海外BD成试金石
2023年上半年,寒气似乎开始深入国内创新药界,所见所闻大都令人悲观。这不禁让人怀疑,如此情绪变化,是产业周期下行的规律吗?
“在美国,基本上不会出现一家有优质产品管线的企业破产,它永远是拿得到钱的。”陈冰一语道出了问题所在:国内创新药如今的局面,究其根本,“还是创新不够。”
也因此,选材成为了陈冰眼中的重中之重。过去几年,创新药投融资火热带来了一个“不差钱”的时代,本有机会催生高质量新药,但在“10年10亿美金“的长周期和医疗产业的高风险与IPO是否通畅退出的多重因素作用之下,造就了鱼龙混杂的市场。
“一个创新药公司从成立到上市,之前的周期可以是5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产品没上市,公司可能先上市了。”陈冰说,“原来市场很火的时候,甚至出现了股权套现的极端情况,产品和公司都没上,创始人自己先上市了。”
这波热潮中,阿斯利康中金基金投资考量的一直是基本面。陈冰将创新医疗投资比作一艘船出发航海,创新则是那块压舱石,“肯定是走完整个行程才会搬走,所以资金一旦投进去起码5年10年。如果都只想着上市以后3个月半年就套现,就要当心,企业本质已经变了。”
2020年,发育了5年的国内创新药企掀起第一波上市潮。医药魔方InvestGo投融资数据库显示,那一年,创新药企上市数量达到了目前为止的巅峰,为15家。赶在寒气加重前的2022年,也出现了一波上市小高峰,为14家,基本与2020年持平。
但当产业内卷、医疗反腐、商业化瓶颈及资本市场遇冷叠加出现,投资者和biotech创始人曾经所热切期盼的,大都化为了泡影。
陈冰打了个比方,如果将欧美市场比作奥运会,原来A股和港股市场就相当于全运会和亚运会,“以前可以在全运会准备好去亚运会,最后角逐奥运会。”但“现在的市场就相当于去往奥运会的路还通畅,其余每条路都更难了。”
加之上个月,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消息一出,创新药投融资市场再次不寒而栗。陈冰指出,中国与美国市场监管理念上并不太相同,前者是大家长式的文化,当有人钻了漏洞,监管部门只能从认为更合理的方向开始矫正。这跟公司治理一样。
这种情形下,足够创新,成为了陈冰眼中能够冲出重围的必要因素。“阿斯利康中金基金一直以来的初心是in China,for global,即发掘孵化中国真正有底气能够去参加‘奥运会’的产品、管线和公司。如果现在还指望在全运会上市有个名次就行,那日子会很不好过。”陈冰坦言。
过去几年,科学家创业常常是创新的代名词,他们被投资者疯抢已是不争的事实。成立于2020年末的阿斯利康中金基金,也早加入这一队伍。
不过,背靠阿斯利康全球数千名科学家,以及本土投行+国际大药企独特的的“产融结合”模式,让它在“何为真正的创新”上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
“之前Biotech都说要做first in class,但有多少家能做到?”陈冰问道,“这个class是参加奥运会的class。衡量中国一家Biotech,无论是BD、合作还是投资也好,标准应该是全球市场。”
具体来看,“选材时,我们第一还是看人,看创始人和团队此前有怎样的创业或是研发经验?是否在大外企里做过研发部门的领军人物?这个还是很重要,毕竟创新医疗的底层是科学。”陈冰说道,“我们会一直关注国内外领先的高校达到国际级的领军人物,还有国外一直在跨境学术交流的‘中国通’式的科学家。资本是没有国境的,另外一个没有国境的是就是科学。这两件事情流动起来为了一个目标,真正能够造福病人,就会有市场。”
陈冰表示,阿斯利康中金基金的投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围绕阿斯利康的几大治疗领域,如肿瘤、呼吸、代谢、疫苗、罕见病等。
“在这些领域,我们在全球产业中有长期积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基金布局4D,即药物、器械、诊断、数字化,这也是因为我们以患者的临床需求出发,因为不同的疾病治疗需要不同的药械数字化等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成立不到三年的阿斯利康中金基金已经投资近20个项目,涵盖创新药、肿瘤介入、测序诊断、AI医疗等前沿赛道。即便是寒冬里,阿斯利康中金基金今年仍投资了新芽基因、珂阑医药、睿跃生物等前沿创新企业,陈冰相信,“医药的创新10年以后总会被证明,这是规律。”
背靠最本土化MNC,阿斯利康中金基金带来什么价值?
在产业里沉浸十余年,陈冰早已看过太多市场起伏。因此,对于当下寒冬,他认为是暂时的波段。阿斯利康和中金,依旧选择坚定看好国内创新市场。
无疑,在“外资逃离”言论甚嚣尘上的上半年,于中国加码投资的6家MNC中就有阿斯利康。据公开资料统计,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跨国药企,在山东青岛两次宣布投资,计划投资总额最高达7亿美金。
只是,市场的起伏还是对biotech们带来了更大的考验。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企业身上就是一座山。而阿斯利康中金基金所能做的,便是依托自身优势,助力创新药企挺过寒冬。
陈冰直言:“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多创始人都会审时度势,在市场上撞了南墙,就得退回来重新考虑。现在到欧美做全球大三期临床,动辄需要数亿美金的投入,而外部的政策性风险及地缘政治风险等都加剧了企业的不确定性。”
于是,当原本梦想在全球同步临床的Biotech开始“缺钱”,在陈冰看来,扎根中国的阿斯利康中金基金就与这些Biotech们有了天然的合作契机。而对于基金看中的很多优质企业而言,阿斯利康中金基金接收到最多的拷问反倒是“除了钱,你们还能帮到什么?”
实际上,依托阿斯利康和中金的全球产融资源,以及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本土化,阿斯利康中金基金走出了一条与其他投资机构不同的投后赋能道路。
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一方面,阿斯利康的全球产业资源可以助力不同阶段的企业和管线发展,无论是临床前还是三期临床试验;另一方面,其也可以协助被投企业在产品线端的商业化运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就必须绑定。以今年被投企业与跨国药企合作为例,由于它们的管线侧重不同,我们还是会以被投企业的角度,评估他们与哪家合作价值可以更高。”陈冰说。
今年上半年,阿斯利康中金基金有5家被投与跨国药企达成BD合作。其中,西比曼生物与杨森在5月份的独家合作协议引起行业关注。
根据协议,西比曼生物将获得2.45亿美元的首付款和多笔后续里程碑付款。商业化后,它还将从杨森的净销售额中获得销售分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基金投资后,西比曼也很快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合作伙伴,支持其细胞治疗领域的研发生产。
同时,就在6月,阿斯利康也在基金刚刚宣布投资珂阑医药后不久,便迅速与其达成了全球新药合作研发协议,助力其在代谢性疾病管线的研发进展。在陈冰看来,“这就是好的苗子要送到适合的体校,才能有冲刺奥运会的机会。”
而在两者之外,借助合作方中金公司的一二级市场经验,阿斯利康中金基金还可以对企业的估值管理、以及产品项目的估值及上市前后相关资本运作赋能。陈冰表示,“这是我们基金独特的地方,我们跟中金资本、投行团队非常紧密的合作,阿斯利康跟中金是强强联合。”
作为中国最本土化的跨国药企,2021年3月末,阿斯利康与中金资本联合成立了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基金。自此,该基金与阿斯利康生态矩阵中的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一并构成了这家跨国药企在中国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基金就是这生态矩阵中的纽带。
它产融结合的模式,给了被投企业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机遇。陈冰指出,“如果接受了阿斯利康中金基金的投资,其他业务合作或者跟生态圈其他伙伴的合作,便是顺势而为。”
此外,“依托阿斯利康五大区域总部的本土化建设,阿斯利康中金基金可以牵线政府资源,帮助被投企业打通与当地政府的联动渠道,这也有利于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扩大规模、落地、投产等难题。”
事实上,与地方政府的联动合作,在众多跨国药企里,阿斯利康的表现一直被津津乐道。陈冰谈及这是一场双赢的合作。去年年末,即便身处资本寒冬,阿斯利康中金基金的杭州基金仍逆势完成近10亿元资金募集,得到多家杭州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及医疗产业方的支持。
回到今年上半年,阿斯利康宣布在山东计划投资2.5亿美金,这是去年宣布将投资4.5亿美元在山东青岛落户药品生产基地的追加投资。阿斯利康正计划在山东青岛设立区域总部,基金也在山东及青岛寻求本地合作机会。
陈冰透露:“发挥当地药物研发及患者管理的优势,山东致力于建设罕见病诊疗的高地。”2021年,阿斯利康曾以390亿美金收购了罕见病巨头瑞颂制药。
“现在我们的计划是将它的产品管线整合到中国市场,同时推动更多关于罕见病诊疗的研究。同时,基金也承担了发现、培育与更多中国创新的任务,”陈冰说,“这也需要当地的支持,找到双方的结合点。”
当下是投资项目的好时机吗?
如今,随着创新药市场持续降温,地方国资愈发活跃。2023年上半年,“国资热”成为业内高频词,不少地方政府或是参与成立母基金,或是直接参与投资。当人民币不断涌入创新药产业,这一市场的投融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陈冰观察,今年以来,地方政府逐渐成为投融资主力军。动脉网曾统计,截止今年7月,国内医疗领域今年由地方国资直接参与投资的项目已有上百起,融资总额也早已超过百亿元,体量远超往年。但不同的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讲究产业返投和稳健,这与原来财务投资型的LP大有不同。”陈冰讲到。
但与美元基金减少相似,陈冰谈及人民币的投资今年总体也在减少。最明显的,是“原来很多活跃的民营企业会去做LP,比如地产公司跨界投资医药。但现在,肉眼可见的少了。”
而关于美元基金离场,陈冰指出,美元分两种——美国的美元和非美国的美元。对于后者,过去一段时间,比如中东财团已成为中国市场较活跃的群体之一。
陈冰表示:“财团仍然有投资需求,但它们只投资头部机构。”而前者则在美联储不断加息,拜登政府出台对华投资政策未落地前,迟迟未出手。
自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10次加息,累计加息500个基点。上个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对华投资的行政命令,授权美国财政部“禁止或者限制美国资本在芯片、量子技术、人工智能这3个领域对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虽然去年生物技术曾被考虑在内,但靴子落定后,陈冰认为美元基金接下来可能会有所回流。
不过,因为今年上半年的资本环境,更多的投资机构还是选择了静观其变,谨慎出手。阿斯利康中金基金也在上半年放缓了投资速度。
只是万变不离其宗,基金看项目时还是注重公司的本质。“如果是创新药的话,就看管线推进的程度、速度,还有估值。”陈冰说,“但后者需要一分为而二来看。”
在陈冰眼中,如果是新成立的好公司,反倒是个投资的好时机,“因为没有原来的估值锚定。市场的期望和两三年前也不一样。如果是存量市场,由于前几年估值过高,是有点纠结的。”
“确实现在市场的大部分情况就是有些僵持不下。因为创始人也不愿意轻易把估值降下来。如果账上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下一步研发,可能会选择扛过去。”他说,“再比如有优质产品的公司,它可能会花更多精力在BD上面,虽然很难,但如果能成功促成BD,那也是好的融资渠道,也不影响它短期的估值。”
然而,融不到钱又做不成BD,便会陷入危局。“所以投资者还是会有所担心。”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选择了有所退让。眼下,陈冰表示市场的矫正已经开始,“现在flat round很多,down round也逐渐开始了。”
质变节点将至,BD出海势不可挡
2023年上半年,资本环境的变化加速创新药BD出海,并引发如此强烈的关注,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对比此前,一方面,license out的数量和金额有了明显增加,另一方面,BD出海的管线也开始趋向早期。
在陈冰看来,一是作为资本充分注入的结果,当下中国新一轮技术正在起步周期,二是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资本市场越差,管线授权就会越早。后者道理很简单,“如果资源充足的话,企业大概率是选择自己冒研发的风险。”陈冰说道。
事实上,国内创新药产业从2015年崛起,以10年为周期的话,已经来到了陈冰眼中证伪的关键时刻。“原来想浑水摸鱼,讲故事的肯定没戏了。这个市场注定优胜劣汰,强者愈强。”他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撞南墙”,交出产品和业绩成为它们自证实力不可缺少的东西。但经过数年的发展,陈冰对此保持乐观,“之前,这么多企业得到了充足的资金,国产创新也来到量变和质变的临界点了,这也是企业BD出海的临界点。”
“从2015年风险投资不断注入到现在,当初埋下的种子现在应该是要跑出来一些有优质管线、有前景的企业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耐下心来帮助真正的‘好苗子’企业修内功。”陈冰说道。
医药魔方InvestGo投融资数据库显示,2015年创新药的投资总额达466.6亿元,事件数为125起,分别同比增长了114%和50.6%。到了2020年,这一投资总额来到目前的巅峰,超2000亿元。而从2015年到2023年上半年这8年半的时间里,创新药的投资总额已经超8000亿元。
受益于过去数年的创新积累,当下中国创新药企正处于“biotech 2.0”向“biotech 3.0”迭代的关键节点,往后会有越来越多真正能走向国际的创新药。
而如此势能下,“从今年开始往后两三年里,国内BD注定会出现数量级的变化。”陈冰说道。
创新药出海对企业一号位而言诱惑满满,但稍有不慎就容易翻船。
如果你想做好创新药出海的各种准备
如果你想解决医药跨境许可的重重难点
如果你想了解深耕生物医药领域20余年资深总法律顾问的解题思路
如果你想向拥有多年国际视角&复旦+芝加哥大学+哈佛背景的头脑借智
那请允许我向你推荐——法嘉线下焦点课程《创新药出海实务工作坊》用一天时间剖析医药跨境许可的结构设计、核心条款安排和谈判技巧,解决创新药出海的痛点难点!
下周二法嘉邀请本次课程的导师腾迈医药 TandemAI 总法律顾问王音来到直播间,提前给大家讲讲创新药出海的小 Tips,想要一睹导师风采的小伙伴记得扫码联系法嘉小助手预约哦!
嘉宾介绍
本文转载自 医药魔方Invest
作者:林怡龄
*本文不代表法嘉LAWPLUS官方观点,插图来源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如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课程
【招生简章】卓越法务与合规精英班招生简章
【火热招募中】法务必修的争议解决实务工作坊火热招募中!
企业VIP法商内训定制服务
资质认证 | IAPP隐私保护人员认证培训
一键解锁创新药企业成功出海的密码
热门文章
主动休息指南(不是摸鱼)
法总饭局轶事|沈悦志
一起去蚂蚁集团总部一探究竟!